欢迎您访问中国企业水利协会水环境治理分会
  • 首页
  • 新闻资讯
    • 政策法规
    • 行业信息
    • 协会动态
    • 通知公告
  • 技术专题
    • 成果推广
    • 技术交流
    • 标准规范
  • 专家观点
    • 政策解读
    • 名家讲座
  • 专题活动
  • 会员风采
    • 企业展示
    • 产品推介
    • 会员动态
  • 下载专区
  • 关于协会
    • 分会简介
    • 组织机构
    • 协会章程
    • 联系方式
    • 协会风采
首页 > 新闻资讯 > 协会动态 > 正文

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水生态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郭英卓:新时期水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专家课件

添加时间:2024-10-29 15:29:22 作者:水环境治理分会 来源:中国水利企业协会水环境治理分会公众号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9月24日, 中国水利企业协会主办、水环境治理分会承办的2024水利企业发展论坛水生态环境分论坛在青岛成功举办。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水生态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郭英卓以“新时期水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郭院长从河湖治理要求及背景、水生态规划设计理念、应用与实践案例等方面,全面剖析了新时期水生态规划设计理念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及关键作用。同时分享了河湖治理思路和典型案例,以下为分享实录,欢迎关注!

image.png

01
新时期河湖治理要求及背景
(一)、河湖治理历程

▶ 国际河湖治理发展历程


image.png


▶ 我国河湖治理发展历程

image.png



(二)、面临主要问题及挑战

▶ 新老水问题交织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

  • 气候特点和水系自然分布决定了水系格局与经济社会格局的不匹配;

  • 人类活动对部分水系的完整性、连通性造成损害,引发水灾害加剧、水生态退化、水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

image.png


▶ 治水矛盾呈现重大新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安全中的老问题仍有待解决,新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紧迫。
  • 从老问题看:我国历史上的水问题主要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带来的洪涝干旱灾害,治水的主要任务是除水害、兴水利,与大自然作斗争,主要是依靠工程手段、科技手段来改变自然、征服自然。我国自然地理和气候特征决定了水旱灾害将长期存在,并伴有突发性、反常性、不确定性等特点,须通过进一步完善防洪体系,提升我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 从新问题看: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认识不够,发展中没有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造成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的问题不断累积、日益突出,已成为常态问题。比如,有的缺水地区用水浪费现象严重;有的地方无序开发水资源、侵占水域岸线导致河道断流、湖泊萎缩、生态功能下降;有的地方长期超采地下水,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和安全隐患,须通过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image.png


(三)、国家部委有关河湖治理要求

▶ 国家关于水的重大战略部署

  •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 水,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控制要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
  • 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
  • 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

image.png

▶ 近年来水利部开展的河湖治理工作

image.png

▶ “十四五”期间水利核心工作

  • 要以建设国家水网为核心系统实施水利工程补短板,建设以全国江河湖泊水系为基础、输排水工程为通道、控制性调蓄工程为节点、智慧化调控为手段,集防洪减灾、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水网,重点实施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水资源配置工程、河湖健康保障工程和国家水网智能化改造。
  • 对比《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十四五”期间将更加注重水网布局,强调了水资源的连通、调蓄和互济,专门提出了以水生态保护为核心的河湖健康保障工程,以及以智慧化调控为核心的水网智能化改造。这将是“十四五”时期水利建设方向的重要变化
  • 最突出的变化是:脱贫攻坚和农村水利调整为强调对乡村振兴的水利支撑;更加突出水生态治理修复;将水利信息化明确为建设智慧水利。

▶ 《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

image.png

▶ “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十四五”作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向美丽中国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继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努力实现由水污染治理为主向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等流域要素协同治理、统筹推进转变,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格局。 


▶ 美丽河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美丽河湖的内涵,具体体现为“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到2025年,建成一批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美丽河湖。


▶ 城市海绵建设

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选拔部分城市开展典型示范,中央财政给予定额补助,推动示范城市系统化全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 工程规划

image.png


02
水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河湖治理理念概述

▶ 生态文明建设

image.png

▶ 二十大报告多处提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image.png

▶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image.png

▶ 城市洪涝治理创新路径—“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理念旨在赋予城市类似海绵的特质,使其在面对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时呈现出显著的适应性和“弹性”。在雨季,海绵城市能够吸收、渗透、储存和净化雨水;而在需要时,又能释放并合理利用这些水资源。

▶ 从海绵城市到韧性城市

image.png

(二)、我国河湖治理不同阶段理念演变

image.png

03
案例实践及应用

(一)、平顶山市沙河综合治理工程
对平顶山沙河白龟山水库至市界段51.38km河段进行综合治理,引入 “LID” 理念,构建“韧性绿川 水城共栖”的目标愿景。总体布局结合城市空间规划,产业布局,交通路网,在地文化资源等要素,通过防洪安全、生态治理、景观提升、智慧运维四大工程的建设,创建鹰城历史文化与绿色科技体验碰撞的城市T台,形成文化集中体验的活力门户,使鹰城全面进入“沙河时代”。
▶ 幸福河湖新愿景,湿地城市新标杆
基于昭平台水库扩容、白龟湖保护利用形成的优良湿地效果未来的沙河以打造幸福河湖为主线,以“保障水安全、优配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发展水经济、传承水文化”为重点任务,成为平顶山市中心城区南部最具生态、特色、人文的生态活力空间,助力平顶山市打造全国范围内的“湿地城市”标杆。

image.png

▶ 生态策略
统筹考虑沙河水、岸、滩、洲、塘等各类资源,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设计理念,打造多元素结合的各类湿地,延续白龟湖生态湿地功能,助力平顶山市打造全国范围内的“湿地城市”标杆,最终实现水畅河清、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幸。

image.png

(二)、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
以环洱海“生态+”模式创新,促进大理市社会经济绿色转型及洱海保护的可持续性发展。由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组织国内专业设计团队(上海华建、北京正和)组成设计联合体,于2019年开展了大理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简称“洱海生态廊道”)设计工作。项目涉及生态、环保、林业、景观、道路、桥梁、市政、建筑、水利、智慧等多个专业领域。
项目包括790多公顷的生态修复和湿地建设,129公里的环湖生态廊道和若干环境监测站点,涉及30公里污水管网的完善和5个带有湿地修复功能的科研实验基地等。总投资93亿元。
▶ 河流水系 --- 水系众多,纵横交错

image.png


▶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治理情况

  •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是我国断裂构造型湖泊的典型代表,多为封闭、半封闭型,抗干扰和自我修复能力不强,湖泊生态一旦破坏,治理修复难度很大。
  • 九湖湖面面积1042平方公里,流域面积8110平方公里,承载着700多万的流域人口。
  • 十年来共计投入1027亿元。
  • 2021年泸沽湖、抚仙湖水质保持Ⅰ类,洱海水质由Ⅲ类好转为Ⅱ类,滇池草海、外海以及星云湖均实现脱劣,水质类别分别达Ⅲ类、Ⅴ类以及Ⅴ类。

▶ 政策批复

  • “十三五”初期,洱海面临着主要问题:流域产业结构亟待优化与调整,农村面源、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尚需完善,流域低污染水净化系统还未构建,主要入湖河流清水产流机制急待建立,洱海湖滨生态系统退化亟需修复和改善,流域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长久以来,洱海湖滨缓冲带改造湿地修建水田、填筑宅基地和码头修建,蚕食湖滨带现象较严重,洱海湖滨缓冲带范围内自然群落的生态结构已受到破坏。
  • 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洱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对洱海保护提出了水环境治理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 洱海生态廊道的定位和作用
洱海正在承受的环境压力已超过其生态环境功能定位下环境承载力数倍,其上游及湖域周边农田径流与无组织的畜禽养殖粪便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占入洱海污染负荷的60%以上。另一方面,大理近年每年接待旅游人数超过2000万人次,更增大了生态环境压力。

image.png

▶ 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规划

  • 减排增绿:人退湖进,通过生态搬迁、农田清退,为洱海湖滨带生态恢复提供支撑条件。 
  • 缓冲净化:强化末端治理,采用自然的净化方式,拦截并精华上游沟渠水或调蓄带溢流水污染物质。

    image.png

▶ 岸线基底修复

  • 重塑自然岸线
  • 植物群落构建:丰富植被结构层次,促进生态系统正向演替;

  • 生物生境营建:根据生物生境需求,丰富生物生境,增加洱海湖滨带生物多样性。

  • 生态修复:营建多种栖息地环境,为洱海流域不同动植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形成健康的生态体系。


  • image.png

04
奖项荣誉及实施效果
(一)、项目荣誉及获奖情况

image.png

image.png


(二)、已实施效果展示

image.png

image.png


05
总结与借鉴

  • 坚持生态优先,遵从自然演替规律,采取“人退湖进”,划定环洱海圈层保护系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 采用先进理念和生态融合技术,制定合理的生态修复措施,恢复洱海健康湖滨生态系统。
  • 以拦截净化入湖河流沟渠和地表径流污染为重点,建设环洱海区域大海绵系统,构建水环境安全体系。
  • 充分释放生态资源价值,建立与外围交通、城乡发展、环境保护、循环生态之间的有机联系,建设生态隔离、文化特色、充满活力的高品质生态廊道。
  • 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技术基础,打造智慧运维管理系统。


上一篇:中国水利企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立会议在京召开
下一篇:中国科学院大学刘新春教授:高盐度复杂矿井废水处理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 |专家课件
  • 相关链接 /
中国水利企业协会水环境治理分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29337号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平路84号
邮箱:P980824@163.COM
电话:010-60777307
传真:010-60777370
扫码关注公众号